北京测绘

访问量:826692

学术探讨

  • 安全监测平台数据动态可视化引擎研究

    滕明星;张恒;杨云坤;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扩大,在当前大量基础设施由建设转为运营及养护的背景下,长期积累的安全监测数据存在类型繁多、数量庞大、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了数据综合利用率低、数据成果可视化效果不佳。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和工具;然后研发两种安全监测平台数据动态可视化引擎;最后以某市为例,采用两种引擎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日常管理、安全预警和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辅助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7期 v.39 933-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海上风电桩基础指定范围冲淤量计算

    曹多明;

    海上风电桩基础常通过数字地面模型结合二维白化边界法计算指定范围内冲淤量,此方法在构建三角网时会在计算边界出现空洞,导致计算结果存在误差。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利用空间插值法构建三维白化边界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冲淤量计算的精度。在顾及建模点云密度、待插值点周围建模点缺失情况以及地形分布情况等因素,制订12种实验方案,探究5种地形插值模型的插值精度。实验表明,径向基函数、普通克里金插值精度较高,可优先适用于研究区域地形信息掌握不足的情景,对于建模点云较密、地形起伏不大、待插值点周围建模点缺失较少的情况,可依次考虑三角剖分线性、自然邻域、反距离加权插值模型。

    2025年07期 v.39 939-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单片异轨卫星影像的DSM提取技术研究

    李潇屹;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异轨单片卫星影像提取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SM)的方法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潜力。本文详细分析了卫星立体测图技术的优势及其在复杂地形测绘中的局限性,特别是气象条件和成像技术要求对数据采集周期的影响。基于异轨立体测量的基本原理,本文重点讨论了基高比对高程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有理函数模型(RPC)在区域网平差中的应用。实验选择中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北天山山脉为研究区,比较了两组不同拍摄角度的卫星影像数据,并通过区域网平差方法评估其立体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当侧摆角度为15°时,异轨单片影像能满足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标准。

    2025年07期 v.39 947-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北斗/GNSS精密轨道天边界不连续性的平滑方法

    韩飞;

    目前,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服务组织提供的精密轨道产品普遍存在天边界处的精度突变,使得解出的低轨卫星(LEO)轨道在天边界附近产生跳变现象,从而导致精度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GNSS卫星天边界处的精密轨道产品进行时间加权和等权的校正方法,并将轨道变化量同步改正至钟差产品,以确保其一致性。利用天边界处的低轨卫星精密定轨(POD)的精度来分析和评估该校正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低轨卫星轨道的不连续性与BDS/GNSS精密轨道产品的天边界不连续性存在相关性,校正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天边界附近的定位精度,降低低轨卫星定轨误差。校正之后简化动力学LEO精密轨道、运动学LEO精密轨道精度的平均最大提高量分别为9.4%和20.5%。

    2025年07期 v.39 953-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深层特征嵌入的无人机图像高分辨率重建

    吴晓鹏;王朝;张方锐;

    无人机图像采集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和自身系统影响,导致图像出现清晰度低、细节信息模糊,以及特征退化明显,难以进行目标识别等问题。因此,提出基于深层特征嵌入的无人机图像高分辨率重建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样式的生成对抗网络第二版(StyleGAN2)作为特征嵌入空间,将无人机图像输入网络,通过逐层提取、控制和训练图像特征,优化并约束图像边缘和细节特征,从而生成高分辨率重建图像。同时,引入损失函数以保留更多原始图像纹理细节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确保Q相关系数接近最优值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了无人机图像的高分辨率重建。

    2025年07期 v.39 960-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学习函数映射同步网络的点云配准方法

    晏爱民;潘洲华;

    针对连续三维激光点云场景流配准中多时刻点云连续对应关系构建困难的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可学习基函数描述不同场景下的点云流,将两个时刻不同姿态的目标点成对对应;其次使用最近邻搜索对特征进行匹配,引入鲁棒核函数和选权迭代方法约束对应特征的转换关系,提高配准的精度和鲁棒性;最后对于同一目标的多个时刻点云,考虑目标点云流的循环一致性,对转换矩阵进行总体约束,实现多目标点云配准。使用多种配准数据集对算法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有效应对部分遮挡和较多噪声的情况,在人体自动着装(CAPE)数据集上的最优精度达99.38%,有噪声的Stanford数据集上最优精度达98.09%,优化版本精度达96.47%,效率提升30%。本文方法在保障精度的同时提高了点云场景流配准效率,具备应用前景。

    2025年07期 v.39 967-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考虑土体破裂面的空地一体化无人机测绘目标定位方法

    罗小夫;刘西昌;

    针对山区、沟壑等复杂地形环境中土体破裂面数据采集覆盖率较低、目标定位精准性不足的问题,提出考虑土体破裂面的空地一体化无人机测绘目标定位方法。通过对无人机的航迹进行规划,提高数据采集的覆盖率。本文采用实时传输技术,将无人机测绘的土体破裂面点云数据与地面测绘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点云配准,实现图像破裂面空地数据的无缝融合。对配准后的点云数据进行除噪和补点,提高数据的纯净度,降低定位过程中的误差。利用传统距离定位方程求解优化后的点云数据,获取目标的大致所在位置。引入点云配准误差建立线性定位方程,对土体破裂面形态目标的准确定位求解,实现土体破裂面形态目标的准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土体破裂程度为30%和60%时,所提方法的目标定位坐标误差最大值仅为2.013,最小值为0.002,能够有效地对土体破裂面中的目标进行高精度定位。

    2025年07期 v.39 974-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

  • 基于无人机LiDAR的密林区岩体形态测量及三维模型构建

    王刚;郭彪;李振;

    随着无人机激光测量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该技术的先进性也越发凸显,为解决密林区岩体测量难度大、精度低、作业危险性高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激光雷达在植被覆盖密集区域高陡危岩体测量及模型建立的方法。采用无人机采集超过1 000点/m~2的激光点云,利用激光雷达在密林区域的强穿透,获取山体表面特征,进一步对岩体的坡面、裂缝的宽度及深度进行测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建立可视化程度更高的三维矢量模型。激光雷达测量方法可有效剔除植被带来的影响,建立岩石形态模型,细节还原表现良好,测量精度高,可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对岩石的测量及分析。岩体模型将复杂外业调查工作简化至室内模型分析,为高陡边坡危岩体细观层面的研究提供更为详尽的数据。

    2025年07期 v.39 980-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塔建筑垂直度检测中的应用

    薛志坤;李亚然;刘落落;杜一猛;赵士永;

    古塔建筑垂直度检测主要采用“吊垂线法”“激光铅锤法”和“全站仪法”等测量方法。这些方法检测效率较低,现场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人员误差,无法准确得到测量数值。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既有“手绘拓展体”得到分层拟合形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值模拟迭代拟合”的最小二乘法拟合形心的方法,计算得到塔体偏移形态以及垂直度。主要过程是根据K-最近邻算法(KNN)训练优化点云模型配准,古塔模型切片处理后,将各切片点云坐标代入数值编程软件,得到各层切片的拟合形心,进而根据不同层级形心求得整体垂直度。本文以正定县澄灵塔检测项目为依托,应用并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比两种拟合方法的检测结果与结果处理时间,两种方法的垂直度检测结果相差在0.16%以内,新方法数据处理时间缩短了88%,验证了方法的精确度和高效性。

    2025年07期 v.39 986-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导航地图的二三维一体化技术研究

    刘丽伟;郭纪伟;刘会晓;袁丽莹;井维丽;董羽;赵晓芳;尉成喜;李强;钱小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航电子地图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城市规划、应急管控等领域。本文针对传统导航电子地图生产编辑中二三维数据割裂、更新效率低、几何精度不足等问题,深入研究了基于导航电子地图二维与三维数据融合的二三维一体化模型、多源协同更新工艺及一体化平台架构等核心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可实施方案,目的是提升地图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二三维一体化技术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地图数据的更新速度和质量,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体系解决了数据割裂问题,将地图更新周期从天级缩短至小时级,几何精度误差小于0.5 m,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为导航电子地图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可拓展至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年07期 v.39 993-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摄影过程的实景三维模型暗面提取方法

    刘建明;

    针对实景三维模型中因地物遮挡而产生阴影的问题,分析影像被遮挡区域产生的原理,本文提出基于摄影过程的实景三维模型被遮挡区域提取方法,通过过程模型构建、地物遮挡关系计算、摄影瞬间逆向推导,最终实现三维模型被遮挡区域的提取。文中以德州部分模型进行测试,提取结果符合预期,与模型无缝连接,可为实景三维模型纹理优化提供准确阴影边界。

    2025年07期 v.39 999-1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激光雷达和倾斜摄影的道路桥梁工程测绘

    曾广宇;

    为获取道路桥梁工程的多角度三维影像数据,进一步提高测绘精度,研究基于激光雷达和倾斜摄影的道路桥梁工程测绘方法。采用车载激光雷达和D2000S无人机测量道路桥梁工程相关数据,应用局部距离统计法去除激光雷达数据中的噪声,并通过迭代最近点配准(ICP)算法对激光雷达数据进行配准,得到道路桥梁的点云数据。同时对倾斜摄影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与三维模型重建,得到道路桥梁的三维模型,在软件分析工具中将点云数据与三维模型转换为地图格式,从而完成道路桥梁工程测绘。经现场测绘可知:该方法在测量点位与高程时保持较高的精度,所产生的测量误差最高未超过0.006 m,以此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测绘能力,能够为道路桥梁工程的测绘工作提供更为精确、高效和全面的解决方案。

    2025年07期 v.39 1004-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融合激光点云与全景影像的道路边界提取方法

    王朋;

    在车载激光扫描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中,激光点云的不完整与全景影像中常见地物重影的问题,成为影响道路边界精确提取的主要障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道路边界提取与矢量化方法,该方法有效整合了激光点云与全景影像数据,实现了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利用。从两个独立的数据源中提取出道路边界点,随后引入非闭合主动轮廓(Snake)算法作为融合机制。该算法能够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道路边界信息有效融合,确保在多样化道路场景下边界提取的精确性。具体实施该融合策略时,首先利用激光点云数据的道路边界构建特征图,将全景影像提取的道路边界结果作为初始轮廓;其次构建非闭合Snake模型,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边界形态;最后通过求解该模型实现多源道路边界信息的融合,并将边界转换为矢量数据格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应对数据缺失、影像重叠等复杂挑战时表现出出色性能,道路边界提取的精度、召回率和F_1分数分别高达97.86%、97.11%和97.48%。

    2025年07期 v.39 1010-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 安徽省碳排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朱馨允;宋承运;

    在协调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遥感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碳排放-城镇化-生态环境三元系统。通过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对2010—2020年安徽省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通过计算二元子系统与三元系统之间的差值,判断二元系统对三元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安徽省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其中,合肥市始终保持着最高的耦合等级。碳排放-生态环境二元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三元系统影响较为显著,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相对较小。

    2025年07期 v.39 1017-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武汉市城市湖泊时空演变遥感监测与分析

    李峦;何竹青;

    针对城市扩张对湖泊保护带来的挑战,本文基于云计算平台谷歌地球引擎(GEE),对1990—2020年武汉市三镇湖泊的面积进行了持续监测,并制作了近三十年的年度湖泊面积变化图谱。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湖泊总损失比率为28.1%,且汉口、武昌、汉阳在2002年、2004年、2005年后放缓了湖泊萎缩速度。这说明不同的人类活动和管理政策导致了湖泊不同的演变形态,而政府在吸引住房投资前先修建公园或度假村将有利于湖泊的保护。

    2025年07期 v.39 1023-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与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周鸿运;马昕;吴创奇;

    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功能区的识别与分析对于城市结构优化十分必要。本文以西安市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融合兴趣点数据(POI)、手机信令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以地理实体院落数据划分城市功能区区域,采用泰森多边形表征POI的功能面积,构建“功能热度-功能面积-功能影响度”三元权重模型来识别不同的功能区,Kappa系数达到0.87,识别精度达87.73%。结果表明,三个区的居住功能和道路与交通设施服务功能较强;中心研究单元的混合度较高,边缘地区街道的混合度较低,且高混合度的单元呈现出聚集的趋势;公司企业与生活服务类功能区的分布中心相近,功能区呈现出由中心向外、主趋势为东西方向的整体格局。

    2025年07期 v.39 1029-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

    江海平;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分析耕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及生态赤字。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2021年以耕地、草地和化石燃料为主要用地,占总生态足迹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5.65%、36.85%、15.65%。该地区总消费与总生态承载力平衡,但南北区域耕地生态价值及负荷差异较大,2021年该地区的耕地总生态补偿金额为4.31亿元,其中南部和北部分别占总补偿款的39.33%及60.67%。此研究为广州制定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39 1036-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叶片光谱信息的农作物铜铅污染元素区分

    张超;杨可明;夏天;高学正;李晓蕾;

    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元素区分是目前农业遥感关注的焦点。农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后,虽然体内叶绿素含量发生改变,造成反射率光谱数据出现微弱异常,但是光谱反射率间相似性极高。本文设计了叶片光谱处理方法(LSPM),实现了玉米重金属铜铅污染元素区分。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铜铅污染花盆实验,利用高光谱仪器获得了玉米出穂期的叶片反射率光谱数据和重金属铜铅含量数据。首先利用叶片数据的450~850 nm的反射率数据进行吸光度变换(AT)和一阶微分(FOD)处理,获得吸光度微分(AF)数据;然后利用AF数据曲线探寻重金属铜铅污染下反射率光谱间的微弱差异,区分污染元素类别;最后采用交叉验证的方式验证LSPM的有效性,减少随机误差的产生。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农作物冠层尺度重金属污染研究提供基础理论,还可以推广应用至野外及影像尺度。

    2025年07期 v.39 1050-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GIS与机器学习的城市绿地面积演变特征分析

    祝明凯;

    为了科学合理地分析城市绿地面积的演变特征,完善城市规划效果,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机器学习的城市绿地面积演变特征分析方法。利用GIS技术,构建包含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的城市绿地数据库。依据数据库中的数据提取绿地的量变特征和植被特征,构建特征集,将其输入至双层组合神经网络模型中,对绿地利用进行分类,依据分类结果,计算各个类别斑块数量,分析城市绿地面积演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计算城市绿地量变特征;可获取城市绿地利用类别,以此获取各个类别斑块数量,依据各个斑块的分类结果计算斑块面积;绿地面积演变后结构的信息熵结果由1.85下降至1.54、均衡度均在0.8以上,该城市的绿地面积处于良性变化状态,符合实际情况,满足城市绿地面积演变特征分析需求。

    2025年07期 v.39 1057-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技术应用

  • 基于时空基线的SBAS-InSAR干涉组合优化

    周桃勇;姚雪妃;

    小基线集(SBAS)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干涉组合时对时间和空间基线距进行限制,可得到一系列相干性较高的短基线差分干涉图。但受地形和植被的影响,部分区域尤其是非建筑区失相干现象显著,相干点密度不足。本文以跨度两年的哨兵一号(Sentinel-1A)作为数据源,以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作为研究区开展相干性实验,通过分析时间基线和空间基线的影响,提出干涉组合优化方法,在基线距设置时,重点考虑时间基线,并根据季节做出调整,同时适当降低空间基线条件。结果表明,改进的基线设置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干点目标的空间覆盖范围,尤其是增加人工建筑区边缘相干点的数量,能够为SBAS方法的干涉像对组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025年07期 v.39 1063-1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AdaBoost-KF-BP模型的地铁基坑沉降预测

    黄路平;奚立时;

    为解决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在基坑沉降预测精度与稳定性方面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全面的基坑沉降组合预测模型。此组合模型通过引入卡尔曼滤波(KF)算法与BP神经网络,构建KF-BP模型,并以此模型作为自适应增强(AdaBoost)算法的弱预测器。AdaBoost算法凭借其权重分配与高效集成策略,组合多个KF-BP单元,形成高性能的AdaBoost-KF-BP强预测器。以杭州市某地铁站点基坑为实际应用场景,在Matlab环境中逐步构建传统BP神经网络、KF-BP模型、AdaBoost-BP模型及AdaBoost-KF-BP模型的基坑沉降预测实验。不同对比模型均经过实际沉降数据的训练,采用训练好的模型对基坑沉降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较对比模型,本文提出的AdaBoost-KF-BP模型在稳定性和预测精度上均展现出显著提升,验证了本文提出模型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2025年07期 v.39 1070-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SLAM技术在复杂农房环境下房地一体调查的应用

    李冠;

    近年来,在固定站式扫描技术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同步定位和映射(SLAM)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手持式、背包穿戴式为代表的便携移动式三维扫描技术,数据采集流程进一步简化,作业效率显著提高。基于此,本文结合房地一体调查中不动产测绘工作特点及基于SLAM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特点,先对房地一体采集应用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利用数据实例,重点对复杂场景下的农村房地一体调查工作的应用效果进行精度验证。

    2025年07期 v.39 1076-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免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高山;

    传统的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前,须提前布设像控点,导致该技术在地形复杂、废弃矿山等难以进入、遮挡严重的地区应用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随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全面组网,不仅优化了卫星空间结构,提高了定位的可靠性,还为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辅助的免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提供了可行性。本文以宿州市辖区某废弃矿山为调查对象,利用大疆MAVIC 3E无人机搭载M4Pro单镜头倾斜模块进行航摄,通过比较分析RTK辅助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免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精度。实验结果论证了RTK辅助的免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建模中的可行性,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2025年07期 v.39 1081-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层次分析法在生猪养殖场调查中的应用

    郑旭霞;

    生猪养殖场常规的人工实地调查较困难,而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可提供极大便利。本文基于高分七号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生猪养殖场在遥感影像上的独特特征,综合采用3种指数组合,进行多层次提取。首先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法提取大棚信息;其次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现状剔除多种伪信息;最后利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提取蓄水池和粪污池,进一步判定生猪养殖场及其范围。研究表明:本方法适用于平地及丘陵等地区的生猪养殖场遥感信息提取,并能准确获取各个生猪养殖场的分布范围及面积。

    2025年07期 v.39 1086-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企业采风

  •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筑牢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应急测绘“科技屏障”

    王星杰 ;张保钢;

    <正>为全力迎战汛期挑战,2025年6月下旬,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市测绘院”)举行了一次汛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测绘演练。演练聚焦“检验应急响应、强化协同流程、优化技术操作”目标,全面检验了应急预案实效,为今年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测绘保障打下了坚实基础。演练以“房山区某地突发滑坡险情”为模拟场景,面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的地灾防汛专班紧急需求——需快速获取灾区卫星影像、制作救援通道安全消隐图及隐患点分布图,北京市测绘院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指挥模式。此次演练由院汛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吴军担任总指挥,院办公室、业务部、航测遥感部(卫星中心)、信息服务三部、大数据中心等多部门协同参与,从下午一点接到指令到下午五点演练结束,各环节在市测绘院业务部的统筹下,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测绘速度”。

    2025年07期 v.39 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