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婷婷;秦超河;郭瑞阳;
科学识别西安市学校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部分。以西安市学校的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和最邻近指数等方法探究学校空间分布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西安市学校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北多南少,西密东疏”的特点,空间上表现为“1个超高密度核心区、1个高密度核心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长安区学校数量最多,阎良区学校最少,各区学校数量相差较大;3)西安市不同类型学校在空间呈现聚类分布模式,整体呈现“核心—次核心”的空间分布特征,次核心围绕核心布局,并随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步延展;4)西安市学校空间分布是人口、社会经济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和社会经济是主要影响因素,交互作用下人口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市学校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39 1411-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林黎鸣;
地理空间分布复杂多变,地图数据更新往往依赖于固定的周期及单一的数据来源,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热点访问区域,导致地图热点访问数据更新实时性差、精度低,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兴趣点搜索算法的地图热点访问数据自动更新方法。广泛收集各类兴趣点数据,通过数据去噪和数据清洗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基础。通过k-d树(k-d-tree)结构构建兴趣点数据的空间索引,通过哈希索引构建兴趣点数据属性索引,提升数据检索与处理效率。引入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根据兴趣点数据密度进行动态聚类,识别出不同规模、不同密度的地图热点访问区域,计算热点访问数据热度值,持续检测热点区域访问数据的变化,实现对地图热点访问数据的自动更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精准识别城市热点访问区域,精准识别地图热点,实现数据的实时、准确更新,显著提高地图服务的质量与用户体验,为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2025年10期 v.39 1417-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谢欣鹏;张庆轩;王召泽;
针对公路设施数字化进程中数据采集效率低、精度不足及传统测量方法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解决方案。以济南某国道试验区为对象,采用道路移动测量系统(VSurs-E)集成激光扫描仪、组合导航及全景相机,实现高速动态采集道路及其两侧地物的多源点云与影像数据。通过外业数据采集、组合导航解算、点云质量校正及公路设施要素提取等技术流程,完成路网、标线、标志等设施的高精度矢量化建模。实验结果表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具备高效率、高精度和三维可视化优势,可为公路设施全周期数字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推动公路资产管理向智能化转型。
2025年10期 v.39 1423-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廖培城;
针对现有模型受背景-道路样本间比例严重不均衡、局部与全局尺度特征提取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在提取遥感影像道路结构时易出现道路断裂缺失、背景误提取等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孪生编码器结构的遥感道路提取模型。该模型的孪生编码器中,其一分支以动态蛇形卷积单元构建卷积编码器,另一分支以可变形注意力转换器搭建转换器编码器,通过可变性算子捕获道路狭长结构特征;同时搭建多尺度卷积特征解码器,利用多尺度组卷积模块与高效上采样模块对特征进行二次过滤和精确上采样重建。训练阶段采用统一焦点函数计算像素分类损失与整体相似度损失,以抑制背景-道路样本间比例严重不均衡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中国代表性城市大规模卫星影像(chn6-cug)数据集与深度全球道路(deepglobe road)数据集上的F1分数分别达91.24%、90.76%,较第三代U型网络(UNet3+)模型分别提升8.81%、9.98%;所提取的道路结构更完整,在提取精度与泛化性上均优于当前主流模型。
2025年10期 v.39 1429-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解光路;周海生;刘建;
针对大跨径桥梁水中墩传统沉降观测方法存在外业观测时间长、资源投入大、测量效率低及成果反馈滞后等问题,且目前缺乏更优替代方案的现状,本文提出应用磁致式静力水准仪开展大跨径桥梁水中墩沉降自动化监测。该监测技术在数据时效性与自动化程度上优势显著,监测效率更高;同时,通过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检核验证,实现了大跨径桥梁水中墩沉降的自动化长期监测,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实施难度大、费时耗力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量静力水准监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形成了长线路静力水准数据处理流程与原则,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监测数据的精度;并梳理了超长线路静力水准监测项目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不仅为大跨径桥梁水中墩沉降观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也为后续同类超长线路静力水准监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025年10期 v.39 1437-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春林;蒋卫国;宋颉;耿治鹏;
电镀污染场地以重金属污染为主,解析该类场地的污染来源,对分析重金属污染规律、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两种解析模型: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模型与地理空间插值模型,研究典型电镀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相关性、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源类型。结果表明:1)场地内重金属间相关性越强,其污染来源类型越少;反之,相关性越弱,污染来源类型越多。2)铬(Cr)、镍(Ni)、锌(Zn)等与电镀行业密切相关的元素,是电镀场地的主因子污染要素,可有效揭示场地污染状况,且这些元素空间分布一致性强、同源性高,为影响场地污染的主要元素。
2025年10期 v.39 1443-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文;
本文旨在研究低成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浮标数据的解算方法,以提升海面高提取精度。研究采用后处理差分(PPK)方法解算GNSS浮标数据,提出基于奇异谱分析(SSA)的海面高提取方案,并将其结果与低通滤波提取的海面高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基站距离为5 km时,对流层误差相关性较强,对流层改正效果不显著;而基站距离增至25 km时,对流层改正使精度提升6.3%。在高度角选择上,20°高度角在标准差与平均值的精度改善方面表现最优,较其他高度角优势明显。此外,SSA提取的海面高与滤波结果相比,其与验潮仪海面高的最大差值减少约7%,平均差值减少约17%,差值标准差减少约19%。综上,SSA方法在提高海面高提取精度上优势显著,尤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能有效提升海面高提取精度。本文提出的低成本GNSS浮标高精度解算策略及基于SSA的海面高提取方法,为提升海面高测量精度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v.39 1448-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侯晋华;
城市地物遥感图像存在非线性畸变特性,导致同一地物测绘点标定坐标易出现畸变,进而加剧遥感图像几何失真,使城市地物遥感图像三维重建坐标偏差较大。为此,本文提出密集匹配点修正下的城市地物遥感图像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对城市地物遥感图像测绘点的几何畸变进行校正,消除影像中的几何失真;接着引入自适应尺度卷积操作改进尺度不变特征转换算法,对城市地物多尺度测绘的密集特征点进行映射匹配,以捕捉图像中的多尺度特征;再结合光束法区域网络平差技术与最小二乘方法,修正密集匹配点的坐标误差;最后利用智能实景三维(S3D)技术构建空中三角测量网,将密集匹配点坐标信息映射至三角测量网中,实现城市地物测绘点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校正原始城市地物遥感图像畸变、改善影像质量,且地面测绘坐标与实际测量值的匹配误差可控制在0.02 m以内,既降低了测绘点三维重建坐标偏差,又实现了城市地物测绘三维重建。
2025年10期 v.39 1455-1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魏益友;
针对传统道路测量技术在效率、安全性能及井盖病害信息获取响应速度方面的缺陷,本文以车载激光点云为基础,提出一种道路井盖病害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井盖在道路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反射特性,首先运用梯度与布料模拟滤波(CSF)算法,获取地面点云数据,形成强度图像;然后,该图像经过二值化处理,并结合限制参数的霍夫(Hough)圆检测算法,实现了井盖位置识别;最后,计算井盖中心与其周边点云的高差均值,有效监测井盖的沉降信息。在南昌市某道路的实地验证中,本文方法能精准获取井盖位置及病害信息,提取准确率为84%,精确率高达98%,在提取效率、作业安全性方面,较传统测量方法均有较大优势。
2025年10期 v.39 1462-1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永敏;魏小岛;井然;
针对目前不同机载激光雷达(LiDAR)设备对植被的穿透能力不同,且滤波算法普遍存在自动分类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正射影像(DOM)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实测点数据的LiDAR点云地面点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DOM,根据纹理信息进行区域划分,然后通过GNSS实测高程点进行判断,对设备穿透不佳区域,基于GNSS实测点构建不规则三角网作为基准面,分区域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拟合后,点云精度提升显著,±0.1 m误差内点云可达86%,提升了63%;±0.2 m误差内点云可达94%,提升了47%。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高密植被区点云地面点提取的准确性。
2025年10期 v.39 1468-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浩;秦海超;王笑;
针对机载激光雷达(LiDAR)数据在建筑轮廓提取上的效率与精度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布料模拟与直线段检测(LSD)的机载LiDAR建筑物轮廓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正向布料模拟构建标准化的数字表面模型,并剔除异常建筑数据;随后利用反向布料模拟对建筑物顶部点云进行粗提取,在此基础上,以三维格网为生长基础,综合网格连接特性和点云几何特征,采用约束性生长算法完整采集建筑物点云;接着,将获取的点云数据转换为二值图像,运用形态学操作中的膨胀与腐蚀修正栅格化误差;最后,借助LSD算法准确提取直线特征,实现建筑物规则轮廓的精确表达。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建筑物轮廓提取精度方面达到了亚像素级,且处理效率较传统边缘检测坎尼(Canny)算法提高了约50倍。
2025年10期 v.39 1473-1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宋康明;周广华;谢云鹏;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树木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本文以广州市黄埔区某园区为试点,采用无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信号的地理空间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GeoSLAM)移动激光扫描技术,沿"S"形路径采集树木三维点云数据,经开源三维点云和网格处理软件点云配准(CloudCompare)预处理和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分析软件LiDAR360精处理后提取胸径参数,并与传统皮尺测量结果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27株样本树木的激光测量最大绝对误差为2.9 cm、最大相对误差为7.05%,可同步精准获取树木空间定位信息,并基于胸径阈值实现保护对象智能筛选。该技术通过非接触式、全天候作业构建树木基础数据库,为城市更新建设中科学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需求提供了量化决策依据,兼具生态价值与工程实践推广意义。
2025年10期 v.39 1479-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陆平;甘翠;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是实景三维数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向基础地理实体数据转换,是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交通地理实体数据在实景三维中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辽宁省地形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生产试验的实际工作点出发,使用“派森(Python)+深度求索(DeepSeek)”搭建了交通地理实体数据质量检查工具,通过生产测试,能够自动化检查实体转换过程的质量问题,提高数据质量。
2025年10期 v.39 1485-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泊润;
为解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风险识别不精准、研判滞后、应急响应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设计并研发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智能防控平台,实现自然灾害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研判、风险管控、应急管理到恢复总结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极大提升了自然灾害防控的智能化水平和应急响应效率,为构建现代化灾害防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践范例。
2025年10期 v.39 1490-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建江;龙之冠;刘立越;吴闻;
冰川反照率作为冰川与气候变化之间的重要因子,同时也是剖析能量-物质平衡之间转换的关键参数,本文利用美国陆地卫星8号陆地成像仪(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结合不同宽窄带转换模型,对普若岗日冰原的反照率进行反演,并将不同模型的反演结果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照率产品相比较,选取动态变化趋势拟合性最好、绝对误差最小的反演模型方程。结果表明:基于克纳普(Knap)1999模型反演的反照率值与MODIS反照率产品相比,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0.037,相较于其他转换模型更适用于普若岗日冰原表面反照率反演研究,可为后续剖析普若岗日冰原能量-物质之间的转换过程,进一步揭示其消融机理。
2025年10期 v.39 1496-1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庆东;
植被覆盖区域因其地表复杂、植被种类繁多且分布不均,地面信息被严重遮蔽,不仅增加了点云数据的配准难度,还导致该区域大比例尺地形测绘精度下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激光雷达(LiDAR)技术的植被覆盖区大比例尺地形测绘方法,并以江西省南昌市某山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实验。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利用搭载于四翼无人机的LiDAR系统,采集研究区包含三维坐标、反射强度等关键属性的点云数据;其次,通过聚类算法剔除点云数据中的非地面点(即噪声点),采用迭代最近点(ICP)算法完成点云数据配准,确保多个数据集的一致性;最后,基于配准后的高质量点云数据,借助生成对抗网络构建植被覆盖区三维地形模型,并在模型上详细标注地形信息,完成地形测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个测量点的距离差及波动范围均相对较小,其中距离差最大值为0.21 m,最小值为0.13 m,误差均值为0.17 m,中误差为0.03 m,整体精度和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和地表覆盖条件下,测绘精度高,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v.39 1503-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阳;江齐英;吴锦超;袁国铖;
做好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共享,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时空数据价值的关键。目前,时空数据共享多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但传统信息化平台在数据汇聚、共享及治理技术方面存在不足,核心技术更无法自主可控,进而导致时空数据共享存在安全隐患与“数据孤岛”问题。对此,本文依据广东省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共享现状,提出基于数据中台的全面国产化改造方案,将其应用于自然资源政务数据全流程更新与动态管理,成功解决数据汇聚不畅、质量不佳、“数据孤岛”等问题,助力建成集中管理、分级开放、充分共享的数据应用服务模式,为自然资源业务领域联动协同提供了借鉴。
2025年10期 v.39 1510-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苗志国;张玉昆;张晨;郝哲;阿力米拉·阿力木;赵国梁;易俐娜;霍子烨;谢子豪;孟令军;
本文针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存在的监管手段分散、信息孤岛壁垒突出、动态追踪能力不足等问题,集成多源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基于业务流程管理(BPM)技术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测监管信息系统,以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监控及信息共享,达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目标。阿克苏环城坎坡生态修复工程的实证研究表明,该系统通过构建“监测-诊断-预警-评估”闭环机制,能够显著提升生态修复工程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实施效能,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了创新性的技术支撑和智能化工具。
2025年10期 v.39 1516-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郭兴富;
为分析乌鲁木齐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推动夜间灯光数据在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成区长时序扩张特征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基于“类美国国家极地轨道合作卫星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采用阈值二分法和基于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了乌鲁木齐市2000—2023年城市建成区范围。结合扩张速度、扩张强度、扩张幅度及建成区重心变化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乌鲁木齐市2000—2023年建成区的扩张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城市建成区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建成区面积持续增长,其中西部和北部扩张态势尤为明显;扩张过程历经缓慢扩张、高速扩张、稳定扩张、减速扩张四个阶段,且各区县扩张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2025年10期 v.39 1523-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