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飞;张西步;张悦;刘承旭;
传统的地面水深测量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尤其是在煤矿塌陷区的测量工作中,难度较大。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2号(ICESat-2)的卫星数据具有大范围、高效率的优势,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区域,适用于地面复杂且难以接近的环境。这种高效、非接触的测量方式为监测煤矿塌陷区提供了便捷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某煤矿塌陷区水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适应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应用去噪(DBSCAN)算法对ICESat-2信号去噪,得到研究区线状分布的ICESat-2水深点。结果表明:无人船验证水深数据与ICEsat-2激光雷达数据推导出的水深值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决定系数R~2值为0.98,均方根误差R_(MSE)为0.68 m。
2025年09期 v.39 1245-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郭欣怡;吕扬;侯庆明;
冬奥会作为国际性体育盛事,其举办地往往位于生态脆弱区域,且受到大型工程建设活动的显著影响,这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对冬奥会赛区的生态质量进行持续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谷歌云计算平台提供的2015—2022年陆地卫星8号(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绿度、湿度、干度及热度等生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系统揭示了该赛区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质量时空变化情况。通过转移矩阵和差值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质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延庆赛区在2015—2022年间生态质量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在该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5年09期 v.39 1251-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杜朋卫;周芳玲;王芳芳;张卫东;
随着我国重大活动保障任务的持续增加,建筑三维建模技术的核心支撑作用愈发凸显。本文以北京市某区开展的重大活动安全保障三维建模项目为例,对道路沿线建筑物开展精细化分层分户建模,系统阐述了模型在重大活动保障中的构建方法与实际应用。研究聚焦矢量图纸法和三维激光扫描法两种建模方法,从数据获取方式、建模成本、作业效率、精度控制、适用场景及后期数据更新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不同建模技术路径的优势差异。在重大活动保障实践中,建筑三维模型技术在制高点应用、多视域场景分析等方面展现出关键的价值。
2025年09期 v.39 1261-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陈春辉;
针对海底沉管隧道管节沉放及水下对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施工区域海相和地质与环境条件复杂,会对测量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本文首先按照风险评估理论对海底沉管隧道测量风险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进行测量风险评价,得到各个层次风险因素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并对照测量风险评价矩阵,确定基本测量风险因素和沉管隧道测量的风险等级。最后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测量为例进行了风险评价,根据识别出来的风险点和风险概率及损失,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确保了测量工作顺利进行。
2025年09期 v.39 1268-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赵克龙;
探究盆地城市的三生空间冲突现状及驱动机制,有利于促进盆地城市的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以典型盆地城市城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2000—2020年中三个年份进行三生空间分类,利用三生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三生空间的冲突时空演变规律及探究冲突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三生空间类型整体上呈现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的特征,类型变化以生产生态空间转出为主;冲突等级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格局,南部因生态与生产功能交错成为强冲突核心区,北部生态生产空间连片分布区域冲突程度较低;驱动机制探究显示研究区冲突演变受自然基底约束及人为干扰因素共同驱动,其中高程、坡度及交通道路是引起冲突变化的核心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盆地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及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39 1275-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雷兆伟;杜冬霞;郑旭;张亚新;
城市异形建筑物形态结构复杂多样,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或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时均会存在遮挡现象,影响三维模型质量。为提高异形建筑物竣工测量成果精度,本文以倾斜摄影和激光扫描点云成果为基础,采用最近点迭代算法对两种点云进行配准融合,重新构建三维模型,以某异形体育场馆为例进行实验发现,该方法三维模型精度显著提升,误差分布更为均匀,能够弥补单一技术模型空洞、纹理模糊等缺陷,可为异形建筑物竣工测量提供准确的可视化模型数据。
2025年09期 v.39 1282-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朱磊;
在快速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市碳储量动态演变对上海市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分析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选用静态和动态驱动因子,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碳储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2000—2020年上海市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碳储量减少区域集中在郊环内及部分沿海区域,碳储量增加区域集中在崇明及临港部分片区;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均人口密度是碳储量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碳储量变化解释力最强。本研究多维度挖掘了碳储量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城市低碳发展及同类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2025年09期 v.39 1287-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杨义炜;
松材线虫病在马尾松中具有高传染性与致死率,准确掌握受害树木位置与空间分布特征,对马尾松林的监管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建瓯市受灾区域为例,基于高分二号遥感影像,构建多特征光谱指数影像,通过最佳指数因子(oif),选取最佳波段组合,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对受害后期马尾松林进行识别,分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遥感技术具有较高识别准确率,总体精度达到90%以上;(2)受害林木分布范围广泛,小班受灾程度以小范围为主;(3)受害林木主要分布在高程200~400 m、斜坡16°~25°的区间范围内,并且距公路0~450 m范围内占比最高。综上所述,利用遥感技术能有效识别受害后期马尾松林,在空间上受害林木集中分布特征明显,各区间段内分布数量均有所差异。
2025年09期 v.39 1294-1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武燕强;
在无人机低空航拍航测作业中,由于高速飞行相机会出现果冻效应,导致图像分辨率下降,因此提出基于改进引导滤波的无人机低空航拍航测技术研究。根据航拍航测目标,规划无人机低空航拍轨迹,利用光学成像原理拍摄低空对地图像。利用改进引导滤波对于低空对地图像进行处理,解决因果冻效应导致图像失真与局部变形的问题,提升图像质量,结合通过边缘与几何特征提取与计算得出无人机低空航拍航测结果。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优化设计航拍航测技术得出的航拍图像分辨率明显提升,占地面积航测误差为1.9 km~2,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39 130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闫欣;吕扬;孙扬;李兵;
无人机航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地表信息获取方法,可以满足灾害应急、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为满足短空域窗口的大范围数据获取要求,通常会采用多架次、多型号无人机开展航摄。然而,这样的航摄成果存在色彩差异问题,影响处理效率和最终成果。为此,本文采用直方图调整、批处理匀光以及航片色彩迁移三种方法对影像进行色彩一致性处理,通过可视化对比和量化分析对影像匀色后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经对比可以得出:直方图调整后影像的色彩信息损失少,但受人工作业限制,其整体性较差;批处理匀光处理后影像色彩过于统一,失去特征性和差异性;航片色彩迁移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匀色参数,在保持影像原始色彩差异的同时也统一了整体效果。成果可为其他航空摄影数据匀色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9 1307-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宁志勇;
针对传统的形态学标记分水岭算法中存在影像分割区域过多、碎片化、地面植被或者光照不均被误认为建筑物的问题,文中在形态学标记分水岭算法基础上改进索贝尔(Sobel)算子对梯度图像的计算,从而完成城镇违法建筑物的提取。以某地区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与其他传统算法的识别提取效果相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形态学标记分水岭算法的平均识别率最高,达到91%,平均漏分率最小,仅为9%,平均虚假检测率较小,仅为4%,具有较好的建筑物提取识别效果,可为城镇规划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2025年09期 v.39 1313-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淑娟;
时间序列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短期预测中具有出色的性能,然而,获取TEC数据常面临多重外部干扰和噪声,限制了预测精度的提高。为应对此问题,本文通过融合小波去噪方法与时间序列分析法,提出一种TEC组合预测模型。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发布的2021年高质量数据集,对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该组合模型在高、中、低纬度区域多时段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达到95.572 6%、91.029 4%和86.689 9%,相较于传统方法,其在高、中纬度区域的预测性能显著提升,低纬度区域也能够保持稳定状态,有力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025年09期 v.39 1318-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雷;王水清;
为突破传统水文站点观测法在湖泊库容监测中覆盖有限、效率低下、精度不足、设备成本高昂的瓶颈,本研究提出一种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融合测深技术测量湖泊蓄水量的方法。研究以某湖为示范区,结合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实时厘米级定位与高密度水下地形测绘技术,通过固定轴连接设计,实现GNSS接收机与回声测深仪同步运动,成功消除波浪扰动导致的垂直误差。主要技术包括:(1)采用GNSS天线-测深仪刚性固定装置,建立动态补偿机制,确保湖底高程解算精度;(2)针对水草干扰实施密集采样与测深杆校核双策略;(3)通过21 341个测深点构建三维湖底数字地面模型(DTM)模型,采用断面法计算库容。实验结果显示:研究区某湖实际容积162.7万m~3,最大蓄水量233.0万m~3,最大水深4.98 m。该技术实现了“水面-水下”一体化精准监测,有效解决传统手段定位偏差、效率低下、费用高的问题,为自然资源调查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2025年09期 v.39 1325-1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